导读:中国是熟人社会,其特点是人们对熟识的人很友好,而对陌生人却很冷淡,甚至怀有莫名的敌意。无论是体力劳动者还是知识精英层,都没能逃脱这个特点。
01
几千年来,“熟人好办事”、“朝中有人好做官”、“老乡之间相互照应”等观念深入人心,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形成了我们的民族性格。
日常生活中,“办事先找人,找人再办事”的观念左右着中国人的行为方式。能找到熟人,一路绿灯,畅行无阻;找不到熟人,处处碰壁,举步维艰。办大事如买房买车、入学求职、看病就医;行小事如购物消费、旅游吃饭等生活琐碎,没找到熟人,总觉得心里不踏实。
有了熟人的照应,哪怕是拐弯抹角找到些关系,人们便得以喜滋滋地享受特权。而生人的待遇,就大不一样了:门难进,脸难看,要办事按规矩来。什么是规矩?他来定。
掌握职权和资源的人员,手中的权力似乎全凭个人喜好来使用,不必把规章制度太当回事。于是趋炎附势、逢迎巴结、阿谀奉承等习性成为了国内一些人、甚至不少职场人士的生存之道。
02
在西方社会,人们求学、就业、做生意等场景也会存在熟人引荐的情况,可深入了解后,发现他们的“熟人举荐”和我们的“找熟人办事”有着本质的不同。
首先,西方的社会制度安排使得人们不得不视个人信誉为生命。引荐人拿自己的信誉为被引荐人提供背书,也就不太可能出于利益交换的目的。不会有人为挣两个外快钱而出售自己的个人信誉,因此也极少听说引荐人从中收取介绍费一说。
国内的找熟人办事的情形就完全不同了。人们找权柄在握者或其代理人办事,权力不论大小,皆可成为一桩生意。双方在交易发生前,早已谈妥了价钱。事成,皆大欢喜;不成,全额退款。
其次,西方社会中推荐人和被推荐人之间是十分熟悉和充分了解的,不熟悉的人之间绝不会作推荐。而我们通过中间人介绍办事,供需双方无须熟悉,甚至不用认识。一切按照约定来,交易双方权利义务明确。拿人钱财,替人消灾。
03
中国还有一个现象,叫“杀熟”。这是利用人们观念中相信熟人、认为熟人好办事的心理来对熟人摆一刀的社会现象。
杀熟之所以盛行,有两个原因:
一、被宰一方认为对方是熟人,天生就有着朴素的信任与好感,自然不会提防对方会宰自己一刀,因此达成交易的意向较高;
二、正因为是熟人,一旦发现挨宰,也不好意思跟对方红脸,更不会与之对簿公堂,心想以后低头不见抬头见,也就这一次了,认栽吧。
于是,宰熟人便没有了后顾之忧。杀熟现象畅行无阻,并经久不衰。
04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国外街头,两个素不相识的人迎面相遇,相视一笑说个Hello, 很自然,也很正常。而在国内,如果你对陌生人微笑,并打个招呼,一定会有麻烦。对方大概率会以狐疑的眼神看着你,认为你要么是个神经病,要么对他另有所图。
事实上,无论是熟人还是生人,见面打个招呼是出于礼貌,是一种基本的教养,表明我对你并无敌意,其中并不夹杂任何个人情感。可是在我们的价值观里,陌生人无事对人露笑脸,必有不可告人之目的,所以得提防着,否则吃了亏为时已晚。于是人与人之间心存戒备,无形的墙就这样树起来了。
05
无论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人们相互之间必定会发生交往,遇事无差别友善对待既是社会文明的体现,也能让我们活得更轻松,内心也更坦荡。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这个意思。道理都懂,可做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当我们把熟人和生人区别对待,给前者更多的特权和便利,实际是把个人情感揉进了与情感不该有联系的事情当中。给熟人行方便者,手中职权不单是于人行了方便或于己谋了私利,更是制造了社会不公。也进一步助推了拉帮结派、攀附权贵等风气的蔓延。
结语:熟人社会的存在,可以说是文化传统造就,更是人们规则意识缺失和法治观念淡薄的结果,同时也折射出了国人职业精神的匮乏。这也是社会走向文明从而使人们生活更体面的一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