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为什么不喜欢用电子邮件?

编者按: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电子邮件在西方社会应用极其广泛,且经久不衰。可在国内,除了有着多年外企工作经验的人士以外,人们几乎都不怎么使用电子邮件。

自语言文字出现以来,人与人相互之间沟通的两种基本方式–会面交谈和书信往来延续了几千年。仰仗于技术的进步,电话交谈和视频会面虽大大地减少了见面和写信的需求,但远不能够完全取代。尤其是书信,是人们复杂信息传递和结构性思维表达的工具,数千年来的变革也只是改变了书信的文字载体,从竹子到纸张再到现今的电子屏幕。

作为传统书信在互联网时代的延伸,电子邮件自打被发明以来,在人际交往中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无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如何发展,人们通过写信来进行人际间思想表达的需求从来未曾改变。

自竹简时代起,中国人就有鸿雁传书的传统。时代发展变迁到今天,电子邮件让写信和阅信的成本和速度大大改善。耐人寻味的是,如今在国内,无论生活叙事还是工作交流,电子邮件的使用却极其少见,人们似乎更愿意使用微信。

在西方,电子邮件是每一位成员在组织内正式身份的标志。电子邮箱一般都是以这样的形式出现:姓名@组织域名。域名自不必说,邮箱使用者的身份据此得以确认。有意思的是前面的姓名栏,只要了解了该组织的邮箱编码规则,无论内部还是外部人员,只需知道某人姓名,即可给他发邮件,无须费劲去记住每一个人的邮箱地址。想给内部任何一位同事发邮件无比方便,沟通成本极低。

国内公司很少有自己的邮箱服务器,有些大公司即便配备了公司邮箱,内部员工也很少用做工作交流。他们更情愿拉微信群,在群内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工作。或者偶尔需要用到电子邮件时,就用免费的私人邮箱,比如QQ或163邮箱等,甚至于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也不乏用免费邮箱对外联系工作。可是,相较于企业自有邮箱,免费邮箱的弊端显而易见。

一、不利于信息保密。由于服务器属于外部第三方商业机构,且企业和邮箱服务商并无任何商业协议来约束双方权利义务,信息的保密和归属权无从谈起。

二、不利于资产保护。当员工离职后,该人员在职期间内外部交流的所有工作文件都随着该员工的离开一起带走了,只言片语都没可能给公司留下。这些本属于公司的财产,统统都流失了。

三、不利于人员组织管理。电子邮箱可以说是企业把员工组织起来,进行有序管理的电子工具,当企业使用了外部免费邮箱,员工的电子身份就是一盘散沙,邮箱管理再也无从谈起。

四、使用不便。QQ邮箱那一连串的数字,对任何人来讲,都不是容易识别和记忆的。其它免费邮箱也一样,由于都是私人自主定义,完全无规律可循。当邮件发出后,你都很难通过邮箱地址去检查和确认邮件是否发给了正确的收件人。

话说回来,之所以会有企业拿免费邮箱用于工作的做法,根本上还是由于企业文化中没有使用邮箱的习惯,用免费邮箱也实属偶尔场景需要下情非得已。事实上,微信在这些企业中的使用就频繁得多。

微信是一个强大的社交工具,在人际交往层面,它集语音、文字、图片、视频和文件传输于一体。这种集多项功能于一身的APP很符合懒人的胃口。

表面看来,无论生活交流、见闻分享、工作讨论,点开微信即可一起解决。可是,微信毕竟不是为工作场景的需要来设计的,用于生活社交没问题,但对于工作中常见的工作指令下达、任务进展汇报、内部横向协同、外部合作洽谈等应用场景,就明显不太适用了。

别的不说,通过微信传输的文件,一周后再想查看已不太可能–被系统自行清除了。对于事件追溯有很高要求的工作来讲,这无疑是一个灾难。而电子邮件中的附件却永久存在,并可随时打开查看或转发。

微信的建群功能看似很方便,随时可召集若干人来开会或议事,实则此举很浪费资源。首先,在人员较多的工作群中,只有极少情况下有一人说话、每人都需被通知到的情况。事实上绝大部分群内提到的事儿只需两三个人之间交流,结果却拉了十几个,甚至几十、上百个同事来围观。其次,在事情讨论过程中,若想跟其中几位单独分享意见,你得把他们拎出来私聊或者再建小群。不经意间,手机里已然存在了成百个几百年不会用到的群。其中大部分还没来不及去定义群名就沉寂下去了,事后要翻看当时交流的内容和讨论的细节,发现难如上青天。

相比而言,使用电子邮件讨论工作就方便很多。想找谁说事、让谁旁观,起个新邮件,抄送某某某;同一主题下,讨论过程中想跟其中几位单独交换意见,或者又希望谁知悉此事并发表意见,在该邮件串上回复邮件,加上你希望的收件人;若想发表自己意见,又只想给其中几位或局外人分享,转发并敲入收件人即可。此外,密件抄送功能,在某些场景下,更是妙不可言。若干年后,依稀记得当年曾讨论过某事,打开邮箱,搜索主题,当年的讨论场景和参与人员历历在目。

同样是叙事,用电子邮件说和微信说有着很大的不同。前者要求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行文规范。需要邮件撰写者对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并结构化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诉求。而后者是即时聊天工具,特点是短和快,是脱口而出,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无须太多考虑逻辑性,更无须思考结构化的表达。事实上大段的文字信息在微信沟通中并不受人欢迎,最好直接发语音,就跟打电话一样,听完拉倒,不用担心被转发和围观,也无须太严谨,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换个场合另说一套,改口成本极低,不必担心被人揪住对口径。

此外,微信聊天,说完就说完了,看完也就看完了,若不是当即回应,事后很难再回忆起来,并跟进回复。因为聊天记录很难分门别类做标记,也不好归档整理。因此,微信消息漏回是常见现象,并不见得是故意不回,而是看到后没想好怎么回,事后就忘了。

对于工作回溯,微信就更不方便了。常用邮件的都知道,已发邮件夹可以帮我们回顾最近几天甚至几月来,自己处理了哪些工作,跟哪些客户或者伙伴讨论了哪些事,一件件一目了然。而微信呢,没有已发信息文件夹,你和别人的聊天记录,在浏览页面,是无从辨别最后一条是你回的、还是对方说了话你没回。而且,和个人的聊天记录与公众号、小广告按时间顺序完全混搭排列,异常杂乱。好在现在有个群聊折叠功能,否则几十个广告群、团购群等总是排在前几页,划拉十几下屏幕都未必能找到想要看的正事的沟通记录。

国内职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工作节奏快,快到甚至懒得把生活和工作分开。也难怪乎微信这一生活社交工具直接被广泛用于工作交流了。人们连简短的文字信息都懒得敲,直接代以表情包来表达想说的话,或者直接发语音,更别说写信这种费时又耗脑的活了。试问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阅读1000字以上的文章?短视频和直播的火爆足以表明人们越来越不喜欢动脑,越来越缺乏耐心。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面前,放松是一种奢求,赏心悦目的图片画面或视频,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片刻放松的追求,而思考和阅读,变得很不合时宜。电子邮件无论是撰写还是回复,都离不开深度思考和仔细阅读,不被舍弃又能怎样?

结束语:俗话说,欲速则不达。在某些时候,慢即是快,快即是慢。第一个慢是为了给思考留下空间,找到正确的方向;第二个慢是在错误的方向快速行动,结果离目标更远了。不加思考的快,是莽撞,是赌性,即便做成了,也是因为赌运好,并非靠得住。要想结果可控并胜券在握,须做到慢思考、快行动。遗憾的是,很多人只领会了后三个字。

Leave a comment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

Scroll to Top
Scroll to Top